2010-2020,我这十年的故事
题图用了一张在肯尼亚山的照片,朋友们好久不见
到今天为止,我离开公众号整整两年了。17年底从洛杉矶回国,在国内的两年里我从公众号消失,投入到线下的工作和生活中。
如果你是两年没有听到我消息的老读者,首先让我说一声:抱歉久等了,感谢你还在这里。你可能有很多问题,我想大多数都会在这篇文章里得到解答。
19年的夏末,我离开北京,搬到了肯尼亚,终于圆了非洲梦。
眼看一个十年要过去了,我突然意识到这些年住过了北美亚洲欧洲和非洲,只差南美还没去过。于是12月拖着一只登机箱就一个人去了布宜诺斯艾利斯,在阿根廷呆了三周半。
提笔写这篇文章时是一月初,我正在迪拜转机。从阿根廷出发飞了三十多个小时,即将在几个小时后回到内罗毕,肯尼亚的首都,我如今称之为家的地方。
写完的时候已经是二月,经历了在内罗毕家中孜孜不倦写作的许多个小时,最终在马赛马拉,肯尼亚最大的野生动物保护区落笔。
这周末用手机拍的一些神奇动物们,
想看更多可以去我的Instagram @yiliyolo
2020没有以我们意料之中的方式打开。写这篇文章的一个多月里,我们身处的环境经历了巨变,来自自然界的考验加上人类自己犯下的错误,地球村之下没有人可以置身事外。
虽然不断传来令人心碎的消息,但我也看到身处世界各地的小伙伴们都在为了疫情而战斗着。灾难之下,公民责任感,社交网络的能量,本职工作教给我们的高效沟通和组织资源的能力,全都被最大程度地释放出来。大家从全球各地搜罗物资,过五关斩六将地送到前线。正因为有黑暗,才让这些人性的silver lining更为闪耀。
在内罗毕,我们去到了肯尼亚第二大的贫民窟Mathare,中国援建的贫民窟学校的学生们走上街头,表达他们对中国人民的支持。当看到一千多个小朋友们一起呐喊“China we love you”的时候,同行的朋友说他公益六年,第一次流泪了。爱和善意永远是穿越国界的语言。
贫民窟小朋友们手绘的海报,昨天的新闻联播报道了
(图片来自于同行的尹恒大哥,拍的很棒)
2020年的愿望之一是回到内容创造上。很多人一定想知道我为什么突然停更,我觉得一个很真实的原因是懒 — 刚开始只是偷懒一小下,可一旦懒成了惰性,太久不更新,突然出现又很奇怪,于是索性继续懒下去。
但如果要深挖,也还是有另一层原因。
15年我最初开始写公众号的动力,是觉得脑子里有很多干货和故事想和全世界分享。我写了两年百余篇文字,17年刚回国的时候又在国内走了一圈,办了十几场分享会,见到了上千个小伙伴。那时的我觉得自己所学所知所想的都分享尽了,从留学到旅行再到职场小白的那点感想,如果不重新沉淀积累,说来说去还是那些类似的内容。
转眼来到了2020,两年来我有了许多新的体验,总结了很多全新的认知和思考角度。当初那种分享的迫切感又回来了,追随本心,我觉得是时候继续写作了。
总觉得说起2020,分量要比2019沉那么一点儿,毕竟是一个新十年的开始。回头看看,我发现在我并不算长的人生里,过去的十年真是年年不同,简直都可以拍出电影来。于是我在飞机上突发奇想,给每年的电影都起了一个名字。
那么开启新篇章之前,我们先来看看”李奕在哪儿”这部连续剧的许多前传吧…
(友情提醒:这大概是我写过最长的一篇文章,10000字,一次看不完可以分几次食用...)
2010,初尝独立的滋味
上周一个肯尼亚同事突然问我“你离家这么远还习惯吗?” 我说“早就习惯了,很多年啦。” 然后掐指一算,哇,原来我离开家竟已十年有余。
上一个十年开启之际,我将将成为一名高中生。2009年9月,我一个人到南京上高中。因为高中不在家乡,大概一个月回家一次,平日是自己租房在学校外面住,于是相比成为高中生的激动,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对独立生活的初体验。
高中面试那天,南京大暴雨淹了半座城,
卷起裤脚往教学楼走的我(十年前的手机像素...)
对于15岁的我来说,独立生活真是有好有坏。我犹记得军训期间,其他同学的脏衣服都可以带回家给爸妈洗,但我要自己在学校宿舍楼里一遍遍手搓那件军绿色的T恤。那时候的我还娇嫩得很,大太阳下晒了一天之后又觉得累,此时要自己洗一件衣服简直如同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太想大哭一场回家了。
好在很快独立生活的快乐就来了。小时候家里一向管的严,六点后回家几乎不存在的,小朋友嘛,反正也没啥社交生活。到了南京自己租房可不一样了,在外面和同学玩通宵都可以(此处向爸爸妈妈保证,高中三年我只通宵过一次,和同学看世界杯,没有老在外面瞎玩哈!)
那时候我住在四牌楼东南大学的教工宿舍楼里,好歹也算半个大学校园。还记得我家那栋楼背后就是一条小路,连着北京东路。但“校区”和小路之间还隔着一道铁门,白天开着,晚上看门大爷下班了,就关上了。有时候同学们一起出去玩到晚上,男生们送我和室友回家(回忆起来高中时代的男生们都是优秀的护花使者,真心表扬),又不想绕远路走大门出去,总是要翻那道铁门。有时候还带着宝贝山地车,一个人先翻过去,下一个人递车,车接稳了人才能再上。
这些没有脚撑的山地车,是高中三年的回忆
更难忘的是四牌楼那些便宜又美味的小吃。糍饭团,煎饼果子,肉夹馍,糯米烧卖,沙县小吃... 我每天走路上学,路上总要买点早餐,时间长了和不同摊子的老板们也混熟了。这会写着写着,想到这些好吃的肯尼亚大都吃不上,真伤心呀。
总之独立的滋味还是甜多于苦,有趣大于困难。有时候我为没能体验中国的大学生活而可惜,但其实我的高中生活过的就挺像别人的大学。感谢爸妈的信任,让我更早学会独立,明白生活是要一个人去适应的。
2011,那些比成绩更重要的事
刚上高中我成绩还不错,并且依然保持着“成绩好就是一切”的信念,考试分数高就够了。直到高一暑假我误打误撞地去参加了一个美国大学升学夏令营,看到申请表上要填的那些,和成绩完全没关系的,五花八门的课外活动 — 而我一个都写不出来 — 才慌了神。原来成绩和分数之外,还有另一个要努力的世界??
回到学校我痛定思痛,竞选起了学生会,搞起了社团。说实话那时候做很多事情也不是真顺着兴趣爱好或者内心追求,毕竟在这之前我没有接受过这方面的熏陶,所以动机还是挺功利的,反正申请的时候好看就行了。
不过做着做着也发现了一些乐趣。我那时候搞了个环保社,为内蒙古荒漠里植树造林募捐,于是我们自己做了募捐盒,带着一帮同学在新街口湖南路问路人要钱。真得感谢校服的力量,陌生人们多数相信我们不是骗子,给钱的不少。我还说服一家常去的西餐厅的老板,让我放一个募捐盒在他店里,号召客人们捐款。
我刚才回人人网找到了这张捐款箱的照片...
历史感扑面而来
最后募了多少钱我没印象了,但是横向比较结果大概不错,因为负责这个活动的环保机构根与芽找到我,说我们社团是募捐比赛前两名,可以带我们去内蒙古亲手植树。那是我第一次去内蒙古,人家旅游都去美丽的大草原,而我们一帮高中生则在一个真的鸟不生蛋,无比荒凉的地方种了几天树。
回头想想很感谢高中的这些经历,虽然是带着功利心出发,但过程中得到的学习和成长是真的。大概是从那时候开始,我渐渐有了策划活动,和别人沟通,号召大家一起做事的能力。
2012,你好美利坚
2012年的情人节是我最开心的一天了。因为Pomona我申请的是第二轮提前决定,会比通常三四月的录取通知时间更早。我那天上课的时候突然收到通知,要我去学校门卫签收信件,而且是挂号信一定要本人取。打开一看是dream school的offer,真是快乐到跳起来。这意味着我的申请季提前结束了,不需要纠结选择,反正录了就得去,洛杉矶我来了!
八月底我到了洛杉矶。从洛杉矶国际机场走出来的时候,我看着蓝天有种不真实感,因为之前并没有去过美国,第一次来就是要来呆四年的了。国际学生中心的学长学姐们来机场接我们,一到学校,寄宿家庭已经在等着我了。因为国际生到的早,学校宿舍还没开,所以先在镇上的寄宿家庭暂住几晚。Pomona这样的小学校真的把学生们照顾得无微不至,我到现在都觉得如果不是小学校的氛围,从来没去过美国的我一定没办法那么快地适应新生活。感恩母校。
我第一次接触到那么多不同肤色不同背景的同学。后来成为我闺蜜的Yuki是日本人,我和她第一次聊天的时候非常不解,怎么她英文这么好?不像我以为的日本人英语都有口音啊。原来她小学是在美国上的,所以一口流利的美音。还有住我隔壁的Erik是厄瓜多尔人,在此之前我都没有接触过拉丁人种,认识他的瞬间我对肤色的认知又多出了一层。
虽然上课听懂没问题,但社交场合还是有不少语言上的挑战。不明白的俚语,没学过的打招呼的方式… 我能量满满地吸收着所有知识,为走入新世界而兴奋着,殊不知,挑战很快就要来了…
2013,失败乃成功之母
大一的第二学期,我已经认识了足够多的新朋友,也渐渐习惯了在美国的生活,想要更多参加到校园生活里去。于是我开始申请各种在校岗位和社团,但真的是申一个拒一个,甚至大一结束时我第一次竞选了学生会,挑了一个不起眼的小职务心想应该没人和我争吧,最后也以失败告终,导致我陷入了深深的自我怀疑之中。
Pomona的国际学生组织,我们去给新生送cupcake
此刻回忆起2013年的前半年,一片暗淡中一个闪光点突然浮现在我脑海里。Pomona为了鼓励大家走出校园,多探索南加州多姿多彩的一切,有一个“47件事清单”,里面包括了各种在校外可以做的有趣的事情,比如去一趟迪士尼乐园,参观一个洛杉矶的博物馆,去约书亚树国家公园露营,看一场湖人队的比赛等等… 当年有一个校友捐了钱,每年完成这个清单上最多项目的前三名可以拿到几百美金的奖金。
我记得开学的时候人人都信誓旦旦地说要挑战这个清单,但随着学业繁忙起来,99%的人就把这个愿望搁置一边了。但我一直记着,但凡学校组织周末去校外的活动总是第一个报名,不然就求着学长学姐带我出去玩。到了期末的时候,我攒了满满一个文件袋的照片,收据,门票,交给学校作为完成任务的证明,然后拿到了500美金。
那真是高光时刻啊!那些人人都说想做而渐渐忘却的愿望,只要记住并坚持下来,就是赢家。也许这真是我的特质,对愿望的念念不忘必有回响。小学毕业的时候在同学录上写人生理想,几乎人人都说要周游世界,十几年后回头看,可能只有我是最当真的那一个。
大一下学期有多丧,大二上学期就打了多少鸡血。我终于取得第一个小成绩,被选中在新生开学典礼上演讲,克服了从小到大的演讲恐惧症。之后又第二次竞选学生会,这次选上了年级主席。(我17年写过这段经历,可以戳这篇:你要相信,生活的转折点就在不远的未来)
人生中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公开演讲
大学生活似乎终于走上了轨道,我紧紧抓住这些转机不肯放手。上课之外我同时做着4个不同的社团和项目… 每天六点多起床,当天从早到晚每个小时要做什么都写在一张纸片上随身带,做完一条划掉一条。我像是装上了发条,不需要很多休息,拧一拧就继续往前走了…
2014,当旅行成为生活
大二超负荷工作的结果是,当决定大三要申请去哪交换时,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一个听上去最轻松的项目 — 学习为辅,旅行为主。去德国南部的小镇呆一个学期,项目本身就有三次以研究欧盟为主题的考察旅行,同时周末也有大把时间飞到欧洲其他国家短途旅行。
对我而言,选择这个交换项目可能是既选择Pomona之后第二改变人生的事。倒不是项目本身有多了不起,而是我在这段时间里第一次体验到了高旅行密度的生活,而且意识到,我适合这样的生活。
到达一个新城市的时候,我总是能快速找到玩耍的最佳路线,性价比超高的餐厅,还经常机缘巧合搭讪认识陌生人解锁隐藏活动(案例参考:如何在旅途中通过搭讪获得与众不同的经历?)
但旅行小白也免不了踩坑...
14年11月我的护照和钱包在罗马被偷,
被困在罗马的我一个人去了梵蒂冈,照片在笑心里在哭
老读者们可能记得我的四人闺蜜团,我们四个姑娘就是一起在欧洲交换的时候因为总是一起旅行而成为了最好的朋友。通常都是我带团做攻略,其他人跟着玩就可以了。项目后期,我擅长做攻略的名声渐渐传了出去,全项目的人都想跟着我玩… 但当年的我还没有成为今天的(旅游团)李团长,怕人多麻烦,所以只带关系最好的朋友们一起玩。
14年9月,闺蜜团在布拉格的青旅,
如今我们分别住在纽约洛杉矶西雅图和内罗毕,
但依然每年至少一起旅行一次
回头看看,二十岁的时候可以和最好的朋友们一起在欧洲生活和旅行,真的仿佛童话一般。为了不让这个童话结束,我开始见缝插针地出国旅行。回到洛杉矶之后的大三大四,我利用春假暑假感恩节等各种长长短短的假期,去了墨西哥古巴哥斯达黎加巴哈马… 每段旅程都是故事满满,一个人旅行也越来越有经验了。当我渐渐放下对未知目的地的恐惧,世界也在慢慢以另一种方式对我打开。
2015,一只脚迈入职场
一边抓紧时间旅行,一边感受到了大三找实习的压力。春季学期开始,我做了一张Excel表,罗列了我想申请的公司和可以联系的校友,然后一家家攻克。兜兜转转一圈后,我拿到了一家总部在丹佛的五百强医疗公司的offer。选择这家公司的原因是我特别喜欢他们的公司文化,是罕见的每个员工可以背出公司核心价值观,而且认真对待的企业。面试的时候,我花了大量时间研究他们的文化,准备自己的故事时也总是和核心价值观联系起来。努力没有白费,15年夏天,我搬到了丹佛开始为期两个月的实习。
这家公司特别好的地方在于会给每个实习生分配一个暑期项目,于是实习并不会局限于一些不成体系的杂活,而是有着清晰的项目内容和目标。而且本科生和MBA实习生一起工作,所以也可以从他们身上学到不少东西。
在科罗拉多和同事们一起登山,是我走进户外的起点
我的项目属于市场部,内容本身并不复杂。我需要阅读病人的反馈问卷,挑出有闪光点的反馈去联系病人进行采访,记录他们的故事然后编成案例放在公司网站上。当我做这项工作的时候,我发现反馈表里很多病人的文字评价特别有价值,但是问卷结果的收集方式,导致这部分文字类的反馈很难被汇总整理,让公司管理层看到。
我寻思着应该有一个更有效的方式做信息的收集和整合,于是去找市场部负责制作问卷的同事和技术部门的同事聊天,和他们讨论潜在的改进方案。同时也和我的经理反映,希望把提升问卷系统本身效率的这部分内容也加到我的项目里。最后我得到了经理的支持,也和市场部技术部的同事们一起拿出了一套方案,在完成项目原本内容的基础上,给公司创造了更多的价值。
这段实习经历后来成为了我在面试麦肯锡的时候最拿得出手的故事。虽然还是职场新人,但我已经意识到,不管在什么岗位上,都要去努力发现并创造更多的价值,才能快速获得成长。
15年感恩节在哥斯达黎加,那时刚开始写公众号
2016,麦府新人
大四的秋招以拿到并签下麦肯锡洛杉矶办公室的offer告终。毕业前的最后一学期,有点像高三拿到大学录取通知书之后的日子,offer在手几乎没有压力,可以去干些自己真心感兴趣的事。
于是趁着课少,我隔两天就开车去靶场,开始学射击(具体可以看:我在美国学枪的故事)顺便花了一个周末考下了摩托车驾照。
如果你问我,最霸气而无用的技能是什么...
趁着爸妈来我的毕业典礼,我开车带着他们走了一趟太平洋一号公路,终于得到了他们(一定程度上)对我车技的认可。他们走了之后,我一张单程机票飞去了阿拉斯加,开始了在农场的种田生活。你也许不知道,阿拉斯加除了有极光,真的非常适合种田,而且体验超棒,想看故事可以戳这篇。
在阿拉斯加的冰川皮划艇
七月我回到洛杉矶之后,又心血来潮学起了开飞机,开着一辆小Cessna 172在南加州转来转去。我最爱开去Santa Monica看海,或者盘旋在Beverly Hills上方看豪宅。还有一次飞去downtown LA,飞到了离Hollywood sign超级超级近的地方,直到我觉得都快撞上去了,教练才让我拐弯。
上帝视角的好莱坞
不过说实话我那时候没啥长性,学很多东西都是半吊子。这些技能点虽然看着厉害,但都是离开美国就几乎没法继续的… 那时候的我还没意识到,在大洛杉矶的日子也是有余额限制的。
九月份我结束了毕业后三个半月的假期,正式入职麦府。一进公司的n个项目都在旧金山,我渐渐习惯了同时住在两个城市的生活 — 周一到周四旧金山,周五到周日洛杉矶。刚进公司的我感想颇多,写了一篇在麦肯锡工作什么体验。我刚才回顾了一下,里面有些故事我自己都忘了,但再读起来还是觉得,嗯,这很麦府。
上班第一周的培训,我们组大获全胜,奖品是伏特加
出乎我自己的意料,工作之后我反而养成了大量阅读的习惯。因为每周要花很多通勤时间往返于两个城市,我会在上飞机前在机场书店买一本书,然后利用飞机和Uber上的时间翻看,平均一两周就可以读完一本。虽然工作每周要六十到八十个小时甚至更久,但我忙里偷闲的能力也这么被锻炼了出来。好好利用碎片化的时间,真的可以完成很多事情。
2017,意料之外的间隔年
转眼就工作了大半年,4月是出工作签证结果的时候,当时我还是非常希望可以抽中签留在美国的,毕竟我在洛杉矶已经有了稳定的工作生活和朋友圈,突然的变化总是不理想的。
可我没有中签,眼看OPT到期在即,这下能留在美国的日子屈指可数了。七月中旬,我做完最后一个在西海岸的项目,失去了工作许可,还有60天宽恕期可以用来打包走人。收拾行李用不了那么久,我索性把这些时间用来旅行。先是生日时的西海岸4000公里摩托车之旅,然后又一个人去了火人节,一个充满了惊喜和奇遇的地方。当年开房车载我去火人节的大叔,如今成了我的良师益友和半个房东,我每次回洛杉矶都去蹭住他在沙滩上的大house。
17年9月,手腕受伤的我在Black Rock City
回忆起2017,总觉得这是我毕业后最重要的转折点。虽然当时被迫离开美国有种种伤心和纠结,但回头看看这可能是在我身上发生过最幸运的一件事。因为各种意料之外的原因,这一年我无薪休假了快半年的时间。在大学里没有体验过的间隔年,却在这年实现了。
9月我带着一家子的老人做游轮去日本,完成了爷爷奶奶的出国梦。10月开始我在全国走了一圈,开了十几场线下见面会,见到了上千个小伙伴。说实话我当时觉得压力山大,因为每次都是提前几天临时找场地,经常担心最后一刻掉链子。在成都的时候还感冒嗓子哑了(因为我高估了自己吃辣的能力),差点在面对大家的时候说不出话来。
17年10月,第一次线下见面会在北京的3E Space
多亏了很多当时帮过我忙的读者们,每一次活动的问题在最后一刻总会被解决,见面会也可以顺利进行。一次次磨练下来,我发现组织人数众多的活动其实没有我想象中那么难,和四处旅行一样,虽然充满了不确定性,但都是我可以快速适应的生活方式。
11月到12月,我在泰国和老挝旅行了一个月,足迹第一次踏上了东南亚。又回国从深圳一路北上哈尔滨,看了一圈国内的大好河山。如果说之前的五年我已经渐渐和中国脱节,那这时的我,已经完全做好重新投入祖国妈妈怀抱的准备了。
17年圣诞,在古北水镇司马台,我最喜欢的一段长城
2018,重新发现中国
18年元旦刚过,我就去北京办公室报道了。我记得那天我从鼓楼出发,坐地铁去的国贸。一月份的北京巨冷,在此之前我很多年没穿过那么厚的羽绒大衣了,感觉自己像一只胖胖的还有点迷路的企鹅,在国贸那个巨大的地铁站里直接绕晕了。可能也不怪我方向感差,至今我还是会在嘉里中心去地铁站的路上迷失方向…
回国后的第一个项目把我派去了首尔做尽职调查,然后我发现,哇原来还有比北京更冷的地方呢。做尽调的节奏就是每天两三点,明明办公室就在明洞隔壁,但完全没时间出去逛街。凌晨两三点首尔办公室还是灯火通明,让我真正体会到了“东亚工作模式”。幸好第二个项目去了温暖的深圳,终于不用继续裹着羽绒服生存了,我还是适合在零摄氏度以上维持生命。
这一年我继续过着一人分住两城的生活,虽然属于北京办公室,但一个北京的项目也没上过。从深圳到郑州到杭州再到上海,我服务的客户以本土企业为主,PPT也从英文变成了中文。曾有过无法适应国内工作环境的担心很快就烟消云散,国内同事之间的关系也更加亲密,总是一起吃饭一起出去玩。我飞速地接受了经济高速发展带来的一切便利,习惯了在国内的工作和生活。
19年2月和同事们在三亚,传说中的BAT001
这年除了工作还有几件值得一提的事。一是五月我终于在北京租了房,虽然不在北京上项目,但我最初选择北京办公室的原因就是想体验帝都的生活,哪怕只是每周住上一个周末也好。但因为我真的太经常不在,房间又是一个神奇的如大学宿舍一般的上下铺结构,所以后来我的房间直接成为了青旅一般的存在,大半年里住过十来个来自五湖四海的朋友。
我在北京的小窝
我的室友陈霖超会做饭,本来只是我在家的时候蹭饭,后来我厚脸皮地把朋友们也叫来家里吃饭,渐渐有了一个“小厨房”群,在家开火的时候吱一声就有三五好友报名来蹭饭了,朋友介绍朋友,我们也因此在北京有了一个因美食而相聚的小团体。
二是我想在北京做一些志愿者活动,搜索了一番之后加入了ABC美好社会咨询社,一个致力于给国内的NGO提供咨询服务的志愿者团体。从六月到十月,ABC让我有了每周末飞回北京的理由,把工作外的时间用在带队员们开会做方案,和跟客户对接沟通上。这是我第一次当项目经理,团队成员大都并非做咨询出身,而是有着科技公司国企学生等多元化的背景,让我也在过程中收获了很多新的想法和成长。
夏天我和好朋友雨瞳去了一趟日本,参加Fujirock音乐节,山上下大雨,洪水把我们弱不禁风的小帐篷都给吹走了… 当时很悲惨但回忆起来还是满满的乐趣。在东京六本木,朋友们为我办了生日聚会,在此之前我已经五年没有过birthday party了,没想到却在东京热热闹闹地庆祝了24岁的生日。大概就是从这时候起,我开始觉得,如果在世界各地都有这样一群能聚在一起的小伙伴该多好呀~
18年8月,东京的生日聚会
九月,麦府大中华区的七八百号同事和家属一起去新疆开年会,我和一群小伙伴们趁机多请了几天假,十二人一起北上喀纳斯徒步了三天五十公里。这是我第一次正儿八经地走进中国的户外,被彻底惊艳和圈粉 — 祖国的户外景色完爆世界上无数知名景区,过去的我却对此几乎一无所知,大美中国,我还有太多没去过的地方。除此之外,喀纳斯徒步之行也是我第一次组织多人旅行团,联系户外领队,安排全部的行程和途中的吃住。不就是带团嘛,技能点get!
在喀纳斯过河... 莫名想起了十年前南京那场大雨
2019,国际公民
刚刚过去的这一年,我的足迹走过了十几个国家,在亚洲非洲北美和南美都度过了相当一段时间,绝对是这前四分之一的人生里走的最远的一年。
有一些足迹是和朋友们一起留下的。新年伊始,趁着三天元旦假期,我组织了25个小伙伴从全国各地(其实是世界各地,还有一个从夏威夷出发的)飞到泸沽湖一起跨年。我们在当地摩梭族人家里摆了三大桌,才艺满分的小伙伴们和摩梭族的司机和大妈们轮流唱歌跳舞。在里格半岛看星星,坐缆车上女神山许愿,在郊外放烟火庆祝新年来到。
19年元旦,泸沽湖
三月份的一个周末我飞回东京,召集了当地的日本小伙伴们给从美国远道而来的朋友们办了欢迎会。在居酒屋吃完饭,我们一起去了六本木一家要换装的KTV,窗外就是东京塔。我们唱着中文日语英文歌,身着奇装异服,随着歌声翩翩起舞(或者说群魔乱舞)。一个瞬间我闭上了眼睛,专注地听着party上大家欢乐的声音,感受自己被快乐的气氛包围着 — 来自世界各地,原本没有交集的人们因为我而聚到一起,产生这么棒的化学反应,这大约就是我想为朋友们创造的价值。
真 奇装异服... 国内KTV考虑引进一下
还有六月的古徽州,七月的怀柔,为我送行的安吉之旅… 刚才大概数了数,2019年奕导带团人次居然破百了!五年前在欧洲说什么永远不带大团的自己,被啪啪打脸….
有一些足迹留在了大自然里。四月底我去了尼泊尔,走了安纳普尔娜大环线(ACT),翻越了海拔5416米的陀龙垭口,好多天都在海拔4000米以上入睡。大多数时候我们为了保存体力,每天吃完晚饭都早早入睡了。但有一天晚上,我在凌晨醒来,从窗户里望出去,依稀能看到斗大的星星(用同行队友的话说,“和鸭蛋一样大的星星!“)于是我逼着自己穿上衣服走进温度零下的夜色里。
看到星空的一瞬间,我就被彻底震撼了,完全忘记了寒冷。我曾在南加州的莫哈维大沙漠见过更一望无际,毫无遮挡的星空,却从没在这样的高度,如此无限接近星空和宇宙。我可以清晰地看到星星们真的在对我眨眼睛,屏息凝神往一个方向看一会,就能看到流星划过天际。那一刻,我感到自己完全臣服于大自然 — 我是多么幸运,才能出现在此时此刻。
在尼泊尔的雪山之间
七月我第二次入新疆,徒步连接南北疆的孟克德古道。这次徒步坚定了我对于新疆是全世界最美的地方的信念:新西兰的草原,阿尔卑斯的山脉,太平洋西北部的雪山花甸,新疆都可以给你。如今我经常给老外朋友们看新疆徒步的照片,他们总是彻底惊呆 “这看起来简直不像我印象中的中国!” 我就哈哈大笑“那是因为你们了解的中国太有限了!” 但我自己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在重新回到祖国的这两年前,我可以说出美国的一条条国家栈道,却说不出国内有哪些要用脚步丈量的风景。是新疆这些令人惊艳的徒步路线让我意识到,中国才是全世界最美的户外天堂。
还有一些足迹,是为了完成对新大陆的探索。清明节我去了一趟朝鲜,在平壤跑完了我人生中的第一个半马。在朝鲜的七天里,我们沿着大同江骑自行车(喝到了著名的大同江啤酒),在海豚馆看表演(我惊讶地发现这里的表演和圣地亚哥海洋馆的并没有什么不同,海豚也会亲吻观众,朝鲜人和美国人的笑点也是一样的),观看朝鲜杂技团的表演(水平相当高),去少年宫旁观小朋友的兴趣班(无论跳舞还是拉手风琴,都超级专业),在建党纪念碑和大学生们一起跳舞,在郊外拿汽油烤文蛤,去超市购物,在啤酒屋和咖啡馆体验平壤人的小资生活... 虽然全程不能离开导游视线,我也明白这是“被选择性展示给我们的朝鲜”,但这段魔幻现实主义的旅程依然称得上是我最特别的经历之一。
在平壤街头和小朋友们一起奔跑
八月底我搬来了内罗毕工作,第一次踏上了非洲大陆。关于在肯尼亚的生活可说的太多,一定会另起一篇。我在这里遇到了一群非常有趣,见多识广,对探索世界充满热情的小伙伴,一群人中我甚至常常觉得自己是对世界了解最少的。就像一个朋友告诉我的 “you come here after you’ve been everywhere else.” 来到非洲或许是一种自我选择,过滤出了那些勇敢又好奇的人们。
我在内罗毕发现了可以让我坚持的兴趣爱好,泰拳,骑马,攀岩,健康状态比起在北京的时候提升了非常多。这里的天气也是我住过的那么多城市里最喜欢的(曾经我也以为洛杉矶代表了这个世界上最好的气候,来了这才发现被骗了!)内罗毕四季如春,空气湿润的刚刚好,还盛产玫瑰花 — 我不得不感叹,如果人类真的起源于东非,那真是太会挑地方了。之后我们的祖先们跑遍了全世界,也没找到更好的环境啊!
这一年世界公民的足迹是在南美洲完成的。十二月中旬,我趁着肯尼亚放圣诞长假,去了阿根廷。在布宜诺斯艾利斯一住就是三周半,目标只有一个:学西班牙语。除了学语言,我也想考验一下自己的适应能力 — 在一个人都不认识的情况下来到一座新城市,我可以找到家的感觉吗?
答案是可以的。我给自己定了一堆目标,要用西班牙语点菜,和Uber司机唠嗑,看一本简单的书,还要用西语开一次party。一月初我离开布宜诺斯艾利斯时,已经在这座城市认识了十几个新朋友,我办了一场告别聚会,用西语说了三分半的“感谢致辞”。拥抱和告别朋友们的时候我知道,从此我在南美也有一个家了。
想念阿根廷的红酒和朋友们
2020,Journey Never Ends
难以相信入职洛杉矶办公室已经是三年半以前的事。我曾以为这是一份最多干两年就会离开的跳板,却已经和麦府走过了三个大洲,走进了第四个年头。如果说初入麦肯锡的前两年,我对公司的感激更多来自于职场技能上的快速提升,那如今我最感激的是麦府高度自由的体系下,给予我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式的权利。
15年的秋天,当我手握offer决定要不要签的时候,是一个洛杉矶办公室的资深合伙人分享的故事让我下定决心一定要在麦肯锡工作。那时他去过了全世界191个国家(联合国定义的国家一共193个)只剩下也门和利比亚,两个战乱中的国家还未曾踏足。他和我们分享了他的旅行,工作,家庭(想读可以戳这篇:我见过最会讲故事的人),让我发自内心地觉得,哇,在麦肯锡可以拥有这么炫酷的人生。
我和他从未一起工作过,但每次我组织办公室活动,他总是第一个积极响应。离开洛杉矶后,我很久没和他联系,他并不知道我搬来了非洲。新年之际,我写了一封年终总结的邮件,犹豫了一下也发给了他,感谢他当年分享的故事给我带来探索世界的勇气。
我并没指望收到回信,却在一周后收到他的邮件,不光感谢了我和他分享自己的经历,还告诉我他已经在2019年完成了多年的心愿,终于踏上了也门和利比亚的领土,成为世界上不到100个有记录去过全球所有国家的人之一。
邮件里,他称之为“Journey’s End”,但我想他和我一样清楚,对那些心在路上的人来说,旅程并不会结束,永远有更多的精彩待我们去发掘。
写下这么长的一篇文章,一是想给失联许久的小伙伴们一个交代,同时也是给自己留下一些记录。人生中有多少个十年,即使每年都写上一千字,有限篇幅里还是有太多没来得及讲述的故事。回归公众号的我,希望可以继续做一个讲故事的人,和大家分享我看到的世界。
感谢你们的等待,2020开局并不容易,但让我们一起走下去吧:)
结尾就用在肯尼亚和朋友们欢度春节的合照吧~
有了爱和彼此的关心,哪里都是家